大風起兮云飛揚,
威加海內兮歸故鄉,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
——劉邦?大風歌
一曲大風歌,唱出了大漢王朝的千古風流,蘊藏著兩漢四百多年的萬千氣象。
漢高祖劉邦即位第二年(前201年),封其弟劉交于楚國,王東海、薛郡、彭城三郡三十六縣,都彭城。東漢時期,這里始封楚國,后改封彭城國與下邳國。兩漢時期,這一地區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。
迄今,西漢楚國和東漢彭城國、下邳國的都城均已得到考古發掘證實,已發現和發掘兩漢王侯宗室陵墓近40座,出土文物洋洋大觀,精美絕倫。
第一部分 明光珍器——東洞山楚王后墓明光宮銅器陳列
1982年,徐州東洞山楚王后墓出土十三件帶銘青銅器,均為漢代宮廷用器,有銅鼎、銅鍾、銅勺、銅燈、銅盤等,部分有“明光宮”、“趙姬”銘文。
明光宮是漢長安城內宮殿之一,漢武帝太初四年(公元前101年)建成,始建國元年(公元8年)王莽將其改稱定安館,前后存109年。《三輔黃圖?甘泉宮》載:“武帝求仙起明光宮,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。”銘文中的趙姬,即這批銅器的主人,或為其中某一寵姬,后由皇帝恩賜出宮來到楚國彭城。
第二部分 浴蘭沐芳——沐浴器陳列
西漢時期,在繼承先秦時期沐浴禮儀的基礎上,沐浴日漸成為王室貴族的社會風尚。
獅子山楚王墓西側第二室是一間沐浴器庫,出土有沐浴用的銅鑒、銀鋗,燒水用的銅釜、銅鍪(mao),汲水用的銅扁壺,以及各式化妝盒、陶搓石以及沐浴香料等。沐浴器具上銘刻有楚王宮廷官署名稱,可見楚國王室沐浴程序復雜而講究,沐浴早已超出潔身凈體的目的,而更加注重美容、保健、養生和禮儀。
第三部分 金銀輝映——金銀器陳列
漢代的金銀生產得到政府的重視和壟斷,已從傳統的青銅器金屬工藝中分離出來,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門類,工匠能熟練運用鈑金、壓模、鏨刻、拋光、掐絲、焊接、鑲嵌等各種工藝。
徐州出土漢代金銀器數量雖然不多,但種類齊全,端莊古樸的印璽、嚴謹規整的貨幣、造型各異的飾品以及連綴玉衣的金絲銀線,處處都顯示出那個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。尤其是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帶扣更是目前國內西漢時期最精美、最先進的帶扣。
第四部分 鏡明日月——漢代銅鏡陳列
銅鏡最早出現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墓葬中,漢代是我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的高峰期,不僅出土數量多,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多樣,而且廣泛出現在社會各階層人群中。
兩漢時期,徐州銅業發達,在中國遼寧和日本近畿地區出土銅鏡中都曾有“銅出徐州,師出洛陽”的銘文,有研究認為彭城是當時國內重要的鑄鏡中心之一。徐州地區出土大量漢鏡,展出的四十余枚銅鏡工藝精良、造型各異,其中宛朐侯劉埶墓出土的人物畫像鏡更是鏡中佳品。
第五部分 漢代青銅器特點
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和陶瓷業的成熟,中國自商代以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,至漢代逐漸衰落。漢代青銅器開始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發展,更為實用,多素面或有簡單紋飾。但在鑄造工藝上仍有創造性發展,在我國青銅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。
徐州地區發現的漢代青銅器以西漢為大宗,造型簡潔明快,清新古樸,已從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注重“禮”的表現成份中蛻變出來,由厚重而轉輕巧,日常生活用器品類豐富,形式多樣。